《说文解字》:“辇,挽车也。从车,从二夫,在车前引之。”这是说,辇是人拉的车,用两个成年男子在前面拉。甲骨文里没有辇字,图13是金文辇字。这字的人字形车轭下驾的不是马,而是两个男子。
秦、汉以后,“辇”字专指帝王、后妃乘坐的车。《通典》:“夏氏末代制辇,秦以辇为人君之乘,汉因之。”(夏朝后期制造了辇,秦朝把辇作为国君的专车,汉朝沿袭了这一制度。)因为这,古人把皇帝所居之地——京师称为辇、辇毂下或辇毂、辇下。
帝王和后妃们为什么偏爱人拉的车呢?原因很简单:马车体积大,不适宜在宫廷奔驰,而人拉车的车体小,既平稳又安全。
为了在宫中行动更舒适惬意,后来的皇帝又发明了用宫女抬的步辇,连车轮都不要了。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(太宗时任刑部侍郎,以后曾任中书令等职务)的《步辇图》,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古代画家画的皇帝乘坐步辇的形象,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步辇的具体样式和使用方法。所谓步辇,结构简易:一个平板,上铺褥垫,两旁安装用手抬的杠子;既无车盖,亦无帷帘。画中唐太宗盘腿坐于平板褥垫上,前后两个宫女各用双手抬着杠子。两条杠上还缀着挂带,挂在宫女的脖子上。挂带的设置,一是为了分散两手的承重;二是为了保险,万一失手,杠子还挂在宫女脖子上,不至于把皇帝摔下来。此外,平板四角还有四个宫女,各用双手抓着平板边框上面的把手,帮助抬辇。这不仅赏心悦目,而且还增加了安全性。这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景。贞观十四年(公元640年),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其丞相禄东赞至长安晋见唐太宗,请求联姻和亲。画面中唐太宗就这么招摇地坐在九个宫女簇拥的辇上,使者禄东赞和典礼官则毕恭毕敬地肃立于前。作为这幅画面的重大后续事件,是次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永垂青史的联姻。
当然,皇室专用的这种辇,主要用于宫廷中。皇帝外出巡幸,不可能坐在平板上让宫女抬着,那“辇”必然是超级豪车,而且还需要马拉的。
到了现代,辇车已经退出了现实生活的舞台中,但是从清代起,则作为民间宗教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,特别是在福建,台湾以及东南亚的祈神活动之中,比如城隍巡境,各地春节期间或者佛诞之日,当地信众就会把其信仰的神明,佛公请到辇轿中,由身体健壮的年轻小伙抬着,巡游全境。所到之处,百姓于大门前摆放供品,燃烧金帛纸钱,鞭炮齐鸣,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,合家平安,财源广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