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须氏宗祠對聯選刊】 |
|
|
须(Xū)姓出自风姓,以国名为氏。西周初,太昊伏羲氏的裔孙受封于须句国(在今山东省东平县),春秋时被邾国所灭,其后人及国人以“须句”为氏,称为须句氏。后来简为须氏、句氏两支。得姓始祖:伏羲。
郡望堂号
郡望
琅琊郡:亦称琅琊国、琅岈郡、琅玡郡。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,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,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。秦朝统一六国后,在境内设琅琊郡,并附置琅琊县,治所均在琅琊(今夏河),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。西汉时期治东武(今山东诸城),并增琅琊国、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,下辖五十一县,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、即墨、崂山、胶县、胶南、沂水、营南、日照、五莲、赣榆(今江苏赣榆)及青岛等地。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(今山东临沂)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。北魏时期治即丘(今山东临沂)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。唐朝时期又裁废,境地归胶州、诸城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、临沂、胶南一带,唐朝乾元初年(戊戌,公元758年)曾废黜,后有沂州琅琊郡。从魏、晋朝时期起,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(国)。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,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。
渤海郡:西汉时期从巨鹿、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,治所在浮阳(今河北沧州东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。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(古女真族)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,先称振国(震国),又称渤海国,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。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、忽汗州都督,遂名渤海。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,在今辽宁、河北、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。后唐同光四年(丙戌,公元926年),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·德光所灭,以后不复存在。
堂号:琅琊堂,渤海堂,陆量堂
琅琊堂,渤海堂:以望立堂。
陆量堂:汉朝时有须无封,爵为陆量侯,四代世袭,其后裔子孙因以立堂。
【宗祠通用联】
【四言通用联】
宗开风姓;
祖奉伏羲。
——全联典指须姓的源流。
绨袍赠友;
华胄绍封。
——佚名撰须氏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中大夫须贾,范雎贫因的时候一度跟着他做事,曾诬陷范雎,使范雎被魏相魏齐派人鞭打致重伤。范雎在王稽、郑安平帮助下逃往秦国,化名张禄,受秦昭王重用,任秦相。后来,须贾出使秦国,范雎私下里穿着破旧衣服去见他,他赠给范雎一件绨袍(粗丝做的袍子)。当他发现范雎为秦相时,便光着上身前去射罪,范雎因他馈赠绨袍,还念故人情意,便也不再追究。下联典指汉初人须无,高祖时,受封为陆量侯,绍(历代承袭)封达四代。
【七言通用联】
宗功世泽琅琊郡;
祖德家声陆量堂。
——全联典指须姓的郡望和堂号。
州吏廉明为百姓;
大夫谢罪赠丝袍
——上联典指明朝崇祯时州官须用纶。那时朝廷军费开支很大,向全国加紧征收额外钱粮,百姓叫苦不迭。须用纶深知百姓疾苦,他不向百姓派征,而是节省政府,筹措上缴,当地百姓对他感恩不尽,交口赞誉。下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中大夫须贾,曾诬陷范雎,使范雎被魏相魏齐派人鞭打致重伤。后来,范雎受秦昭王重用,任秦相。须贾出使秦国时,赠给范雎一件丝袍。当他发现范雎为秦相时,便光着上身前去谢罪。
故旧有绨袍之赠;
荥阳嘉摧敌之功。
——佚名撰须氏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中大夫须贾“绨袍赠友”事典。下联典指汉初人须无,功于荥阳,受封为陆量侯。
|
六如馆画廊二十年专业制作加工红木牌匾,竭诚为各地须氏宗祠定制各种堂号,牌匾,门楣,中堂,对联等。
(更多百家姓牌匾名聯欣賞)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