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强氏宗祠對聯選刊】 |
|
|
强(Qiáng)姓源出有二:1.出自姜姓,是上古炎帝的后代。得姓始祖:公孙强。春秋时齐国公族。郑国大夫强鉏即公孙强裔孙,其后自此皆姓强。2.历史上的氏族姓氏,是黄帝的后代。黄帝的玄孙叫禺疆,他的后代以“疆”为姓,因古代“疆”与“强”相通,所以后来改为强姓。
【郡望堂号】
郡望:天水郡,丹阳郡
天水郡:西汉朝元鼎三年(丁卯,公元前441年)置郡,治所在平襄(今甘肃通渭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、秦安县、定西县、清水县、庄浪县、甘谷县、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、陇西东部、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。东汉朝永平十七年(甲戌,公元74年)改为汉阳郡。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。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(今甘肃天水),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、秦安县、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。
丹阳郡:丹阳又称润州、丹杨郡,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,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。先秦时期,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,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(今江西南昌)。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,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。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(庚申,公元前121年),是由原豫鄣郡改置,治所在宛陵(今安徽宣城),下辖十七县,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,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、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。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(今江苏南京),以后辖区缩小。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,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。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,后隋炀帝又置润州,治所在延陵(今江苏常州),再以蒋州(今江苏南京)为丹阳郡。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(今江苏镇江)。北宋政和年间(公元1111~1118年)升为镇江府。另外,古代楚国原在丹阳,即今湖北秭归一带,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,仍名其地为丹阳。还有,秦朝时期的丹阳县,亦称丹杨县,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,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。明、清两朝乃至民国、现今的丹阳,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,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,紧依长江,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。
堂号:天水堂,丹阳堂,以望立堂。
浚渠堂:唐朝时雍州有司户参军强循,当时雍州缺水,有很多人和牲畜渴死,他便发动群众开渠引水,给雍州解决了喝水的问题,升任大理少卿右庶子。
此外还有五云堂、仁山堂、朱丝堂、永芳堂、碧山堂。
【强氏宗祠对联】
【四言通用联】
炎黄苗裔;春秋渊源。
——佚名撰强氏宗祠通用联
全联典出强姓的得姓历史渊源。
望出天水;芳传丹阳。
——佚名撰强氏宗祠通用联
全联典指强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。
天水世泽;论语家声。
——佚名撰强氏宗祠通用联
全联典指唐·强蒙事典,时人以《论语》专家谓之。
三渠世德;双萼联镳。
——佚名撰强氏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唐强循事典。下联典指北宋强至的儿子献明、浚明、渊明、伟明、涉明五兄弟事典。
【五言通用联】
蔼蔼贤哲事;依依离别言。
——佚强蒙撰强氏宗祠通用联
此联为唐代处士强蒙诗句联。强蒙工诗善医,其诗作收入《全唐诗》。
【六言通用联】
登第则传五子。
开渠以利一方。
——佚名撰强氏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北宋钱塘人强至,字几圣,庆历年间进士,所写文章简明而不随时俗,官至祠部郎中。有《祠部集》等。五个儿子献明、浚明、渊明、伟明、涉明先后都进士及第。下联典指唐代凤州人强循,字季先,官雍州司户参军。当时华原没有水源,人、畜缺水死了很多,他带人疏浚水渠,灌溉农田,一方得利,号称“强公渠”。后官大理少卿、右庶子。
【七言通用联】
千古流传“祠部集”;
万民称颂“强公渠”。
——上联典指宋代进士强至。终祠部郎中。有《祠部集》。下联典指唐代雍州司户参军强循。因华原无泉,人畜多渴死,循教濬渠浸田,一方利之,号“强公渠”。官至大理少卿。
治病精编《医案》论;
隐居喜作《碧山》吟。
——上联典指清朝人强行健:,幼时家贫,好学不倦,后又行医,藉所得以养亲。著有《医案》《伤寒直指》等书。下联典指明代尹强仕。嘉靖举人,授广昌尹,结碧山吟社。有《家食编》。
万古称颂强公渠;
千秋拜读祠部集。
——佚名撰强氏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唐代雍州司户参军强循,字季先,凤州人。因华原无泉,人畜多渴死,循教濬渠浸田,一方利之,号“强公渠”。官至大理少卿、右庶子。下联典指宋代进士强至,字几圣,钱塘人。终祠部郎中。有《韩忠献遗事》、《祠部集》。
【九言通用联】
通渠溉田,争起强公颂。
隐居结社,常作碧山吟。
——佚名撰强氏宗祠通用联
上联典指唐代雍州司户参军强循,字季先,凤州人。下联典指明代广昌尹强仕,字甫登,无锡人。嘉靖举人,授广昌尹,尝结碧山吟社。有《家食编》。
|
六如馆画廊二十年专业制作加工红木牌匾,竭诚为各地强氏宗祠定制各种堂号,牌匾,中堂,对联等。
(更多百家姓牌匾名聯欣賞)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