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(Hóng)源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,共工的后代。共工担任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,被人们尊为水神。颛顼帝时,共工起兵争天下。传说他失败后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撑天地的不周山。因此被逐出中原,共工氏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忘记自己是水神,因此在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,因此称洪姓。得姓始祖:共工。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九位的大姓。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十五位。
【郡望堂号】
郡望:敦煌郡,平山郡,宣城郡,豫章郡,
平山郡:就是中山郡,请时期称巨鹿郡。中国古代称“中山”者有四,洪氏的中山郡指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(今河北定县),一度为魏国所灭,复国后迁灵寿(今河北平山),因此称平山郡,为中山国所占,又称中山郡。周郝王十九年(乙丑,公元前296年),中山国为赵国所灭,平山郡归属赵国。秦始皇灭赵国后,平山郡被并归于巨鹿郡。
敦煌郡:西汉朝元鼎六年(庚午,公元前111年),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,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,其时下辖敦煌县、龙勒县、效谷县、广至县、渊泉县、冥安县等六个县,是为敦煌设治之始。敦煌郡据有阳关、玉门关,与酒泉郡、武威郡、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,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“丝绸之路”,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,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。
宣城郡:宣城郡始建于晋朝,西晋朝太康二年(辛丑,公元281年)从原丹阳郡中分出来的,治所在宛陵(今安徽宣城),辖十一县。辖境包括今繁昌、南陵、青阳、池州、石台、太平、泾县、宁国、广德等地。隋、唐两朝有宣州宣城郡,其时或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,或废郡存州则为宣州。
豫章郡:亦称南昌府、南昌郡。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,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。楚、汉之际置豫章郡,治所在豫章(今江西南昌),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,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、南昌、清江、九江、历陵、彭泽、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,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。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。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,后期曾改为钟陵县,再后又改为南昌。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、清诸朝为南昌府治,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,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。
堂号:平山堂,敦煌堂,宣城堂,豫章堂,炖成堂,双忠堂,三瑞堂,崇星堂,醉经堂
平山堂:以望立堂。
敦煌堂:以望立堂。
宣城堂:以望立堂。
豫章堂:以望立堂。
炖成堂:敦煌堂的分支堂号。
双忠堂:源自宋朝洪皓,他是鄱阳人(今江西乐平)。著名宋朝大臣、词人。宋政和年间进士。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。金人扣留了他,他坚不屈服。在被扣押的十五年中,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,人们把他比作苏武。他的儿子洪迈,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,金人强迫他称“陪臣”(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,自称陪臣
),他坚决拒绝,因此也被金人拘留。他们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,人称“父子双忠”。
三瑞堂:源自洪皓,他在公元1115年登进士,状元及第,中进士后任海宁主簿时,蠲免赋税,抚恤贫民,县中的荷、桃、竹都成连理,便命名自己的住房为“三瑞堂”。
崇星堂:台湾省彰化县芬园乡洪氏自立堂号。
醉经堂:马来西亚雪兰莪宿神潭洪氏自立堂号。
【洪氏宗祠对联】
【四言通用联】
三陪凤阁;四达銮坡:
上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金石学家洪适,字景伯,晚年自称盘洲老人,鄱阳人,工文词,与两个弟弟洪遵、洪迈先后考中词科,并称“三洪”。历官通判、知州、户部郎中,孝宗时升司农少卿、中书舍人、翰林学士,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(宰相)兼枢密使。好收藏金石拓本,并以此为根据证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传的讹误,考核较精,著有《隶释》、《隶续》及《盘洲集》。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丹阳人洪兴祖,字庆善,绍兴年间受召到翰林院参加考试,高宗将他拔为第一,官秘书省正字。著有《老庄本旨》、《周易通义》、《楚辞补注及考异》。銮坡,指翰林院。
才称四子;书列三奇:
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洪师民四子俱有才名。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洪觉范奇于书,为“新昌三奇”之一。
瑞成连理;图写慈恩:
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洪皓以宁海主簿摄县令事,轻赋税,恤孤寡,衙中荷花、桃实、竹枝皆成连理,人称“三瑞堂”。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洪亮吉绘《机声灯影图》,以示不忘母教。
洪皓我祖;节著冷山:
洪氏大宗祠位于泉州东门草埔尾(现温陵路与湖心街交界处),原占地约一千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。祠前三面环墙,设一大边门,门额匾书“洪氏庙门”。进门为花岗岩铺砌石埕,面积约一百六十五平方米。宗祠朝东南向,沿中轴三进;一进祠门,二进正祠,三进住户,并配两翼护厝。虽历经拆除重建,但主体建筑仍保持完整,具有典型的闽南传统祠堂特色。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4年立碑作简明介绍。
忠贞贯日;感动天颜:
洪氏大宗祠正祠悬山式木构架筑于石台基上,祠门木构,中间大门作几何棂窗,隔扇对称,两扇雕梅花,另两扇分别雕有鹿凤、龟鹤配翠竹,竹叶精心设计雕刻联句,这些联句往往没有被参观者发现。
缵承绞绫;荐任赤泉:
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。
甘棠遗爱;聚族瓜绵:
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。
【五言通用联】
文章高天下;姓字列榜头:
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左都御史洪英,永乐中会试第一。
事可对人语;心常如水平:
此联为南宋朝时期的诗人洪咨夔自撰联。洪咨夔,字舜俞,于潜人。嘉定进士,官至刑部尚书,翰林学士。
驷马高车地;忠臣理学家:
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,祠门硬山式筑于石台基上,中门楣上嵌“洪氏大宗”匾,门边石柱刻有清咸丰己未年(公元1859年)举人洪翟离撰书的这副对联。
【六言通用联】
三洪名满天下;一军功安社稷:
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洪适,字景伯,鄱阳人。幼敏悟,与弟遵、迈,先后中词科,由是“三洪”名满天下。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。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卫州知府洪梦炎,字季思,淳安人。宝庆进士。端平间高沙兵变,命梦炎绥之。他开以自新之路,使一军得以平安。官至卫州知府。
宋朝忠臣世系;剑州少府名宗:
此联为福建省沙县夏茂镇洪氏宗祠“敦煌堂”堂联。夏茂镇洪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初年。祠分前中后三殿,前殿前方有一小坪,小坪前有一宗祠门牌楼,门前还有一对大石狮。门楼往前殿的通道用鹅卵石铺成一个“日”字,其它用地砖铺成;门楼前一“月”字形台阶,取皇帝题匾“忠贯日月”之意。当时的整座宗祠雕梁画栋、富丽堂皇,俨然象一座宫殿府第。据《剑沙茂溪洪氏族谱载:“夏茂洪氏迁沙始祖洪茂于南宋嘉太二年(公元1202年)任沙县尉(主管全县治安保卫的职官)。洪茂(公元1171~1227年),字季松,号青田。原江西省饶州(今江西上饶)鄱阳籍。登宋嘉太辛西秋(公元1201年)乡榜第三名,授福建南剑少府转沙县尉,卒于官。洪茂逝世后第三年,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来夏茂水南开基,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。其后裔分迁四川江油县、福州洪山桥、沙县南坑仔(今福建三明沙县南霞乡)松树坑、夏茂洪厝窠自然村(建国后移居松林村岭尾自然村)。夏茂洪氏至今传历三十五代。
【七言通用联】
宗山拱秀隆基业;
星斗长明映画堂:
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“敦煌(洪氏郡望)堂”联。
天帝次子声威远;
共工水神源脉长:
上联典指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自称天帝次子。下联典指洪氏始祖共工有水德,被奉为神明。
九重早见长杨赋;
一世先传短李诗:
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学者兼文学家洪亮吉(公元1746~1809年)书赠联。洪亮吉,字君直,一字稚存,号北江,又号更生居士,江苏阳湖人(今江苏常州)。清乾隆进士,任翰林院编修。工篆书,有《洪北江全集》。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诗人洪咨夔事典。
【八言及以上通用联】
敦盛宗支,源来一本;
煌明衍派,义属同家:
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“敦煌(洪氏郡望)堂”联。联首(鹤顶格)嵌“敦煌”堂号。
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;
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:
此联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洪家塘洪氏宗祠联,祠祀清朝剧作家、诗人洪升。许多人都知道洪升是钱塘人(今浙江杭州),但鲜为人知的是,自南宋名相洪皓起,洪升的祖上洪氏家族就开始在西溪定居。据考证,昔日,西溪五常洪家塘有洪氏宗祠。明清时期,西溪洪氏一度成为杭州四大家族之一。尽管洪升生平并没有留下很多与西溪直接有关的作品,但他的确是从西溪走出来的著名戏曲作家。
派别衍敦煌,宗支百世;
地灵钟衮绣,庙貌千秋:
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这副对联,相传是翰林院编修龚显曾的笔迹。
兄弟俱才,争比谢家之四;
父子皆宜,竟夸宁海之三:
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医洪适事典。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政和进士洪皓及其子洪适高中词科的事典。
由嘉应居石坑,尊祖敬宗,长念馨香俎豆;迁花峰住官禄,光前裕后,宏开礼乐冠裳:此联为广东省花县(今广东广州花都区)官禄镇土布村洪氏宗祠联。
节著冷山十五年,衔命抱符,忠贞志远□苏武;
派分晋水廿余疏,劾奸弭患,铁石心迈迹琼崖:
福建省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正祠四至五排柱心位设七层神龛,神龛雕工精美,闽南许多庙宇都纷纷前来仿造。神龛筑在石台上,石台正面篆刻“福禄寿”三字。正祠面积一百六十九平方米,建筑气势高昂而肃穆。神龛前上方是“忠贯日月”匾、承脊大柱上的这副对联,都是为纪念洪氏先祖洪皓而书。据史料记载,洪皓字光弼,谥忠宣,江西乐平人,公元1115年登进士,状元及第,但一生仕途坎坷。南宋建炎三年(公元1129年),以徽猷阁待制,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,羁留十五年,流放冷山(今黑龙江),艰苦备尝,威武不屈,最后遇赦归宋。宋高宗赵构赞曰:“卿忠贯日月,志不忘君,虽苏武不能过。”后与秦桧不和,被放于英山、袁州,最后在南雄州(今海南海口)病逝,终年六十八岁。洪氏大宗祠迄今已一百多年了,是泉州城中保存最完整的祠宇。
由嘉应,徒杨梅,祖德宗功,经之营之,力图官禄之基础;
藉花峰,贯花邑,光前裕后,耕也学也,恢宏敦煌之遗风:
此联为广东省花县(今广州市花都区)洪氏宗祠祖公棚联。原载于《洪氏宗谱。此联记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应州徒居花县官禄布村艰苦的历程。